主办单位:中共天长市委组织部 承办:天长市党员教育中心
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直面群众急难愁盼。安徽天长市大通镇深挖“六尺巷”典故中“礼让为先、和为贵”的文化内涵,创新推行“通情达理”工作法,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,以“通情”化解矛盾、以“达理”凝聚共识,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筑牢治理根基,走出了一条具有大通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。
一、以文化为钥,破解治理难题
大通镇地处天长市西北部,辖内村庄分布散、民生工程多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资源分配等工作中,难免出现邻里纠纷、利益协调等问题。以往,部分矛盾因沟通不畅、各执一词,不仅影响工程推进,还容易引发群众不满。
如何破解这一治理困境?大通镇党委政府深挖“六尺巷”典故中“礼让为先、和为贵”的文化内涵,找准“礼让”化解矛盾、“共情”凝聚共识的核心要义,创新构建以“六尺巷”文化为内核的“通情达理”基层治理工作法,将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理念融入实践,引导群众从“各争一尺”转向“互让一步”,以文化软实力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。
二、以“六尺巷”为纲,践行“通情达理”
(一)前置“共情倾听”,让治理有“温度”
在每项民生工作启动前,大通镇都组建由镇村干部、党员代表、乡贤组成的“调解先锋队”,深入群众家中“拉家常、听诉求”。不摆架子、不搞形式,而是以“邻家亲人”的身份,倾听群众对工程建设、资源分配的想法与顾虑。例如在便坝路拓宽工程前,先锋队逐户走访沿线村民,详细讲解道路拓宽对出行、产业发展的长远益处,同时认真记录村民担心的“占地补偿”“施工影响生活”等问题,让群众感受到“被尊重、被理解”,为后续工作奠定“共情基础”。
(二)融入“礼让引导”,让治理有“共识”
大通镇常态化开展“六尺巷”文化宣讲活动,通过“故事分享会”“邻里议事会”等形式,生动讲述典故内涵,宣传身边“礼让”典型,让“包容互让”理念深入人心。在大石路黑色化工程中,因施工需临时封闭跃进水库路段,镇政府双管齐下:一方面组织宣讲,引导村民领悟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精神;另一方面落实便民举措,迅速修建临时便道保障行人通行,通过架设封路通知、安排专人引导规划车辆绕行路线。村民既被文化感召,又感受贴心服务,纷纷自发配合绕路,全程无一人抱怨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礼让”理念。
(三)强化“联动化解”,让治理有“力度”
针对突发性、复杂性矛盾,大通镇建立“镇村联动、部门协同”的快速响应机制,以“讲道理、重协商”的方式化解问题。2025年夏季,大通镇遭遇持续干旱,农田灌溉用水紧张,部分村组因“争水”产生矛盾。镇里第一时间启动“六尺巷”工作法,联合水利站、农业站工作人员及各村负责人,实地勘察水源分布,组织用水村组召开“协商会”。一方面向村民讲清“水资源总量有限,需统筹分配”的道理,另一方面根据农田缺水程度制定“轮灌方案”,明确各村用水时间与水量。最终,村民们达成共识,有序灌溉,成功化解用水矛盾。
三、以“善治”为果,彰显工作实效
(一)矛盾纠纷“降下去”,邻里关系“融起来”
通过“六尺巷”工作法的推行,大通镇治理效能显著提升:2025年截至当前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56件,2024年调解率达100%,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1.6%。以往因征地、用水、邻里琐事引发的争执,如今大多通过“协商礼让”圆满解决,村民之间“红脸出汗”的少了,“互帮互助”的多了,邻里关系愈发和睦,乡村风气持续向好。
(二)民生工程“快推进”,群众满意度“提上来”
得益于“六尺巷”工作法凝聚的群众共识与支持,大通镇民生工程推进效率显著提升。2024年大通镇便坝路拓宽工程施工期间,恰逢秋收关键时节,沿途村民为不影响工程进度,主动绕行8.8公里运输稻谷,甘愿承担额外成本,未向政府索要一分补偿,最终工程按期竣工。一件件民生实事的高效落地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实效,全镇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。
(三)治理根基“筑得牢”,乡村发展“活起来”
“六尺巷”工作法不仅化解了治理难题,更凝聚了发展合力。如今的大通镇,“通情达理”成为群众的共识,“礼让包容”成为乡村的风尚。和谐的治理环境吸引了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入驻,推动了特色种植、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大通镇的实践证明,基层治理既要“讲道理、守规矩”,更要“有温度、重共情”。以“六尺巷”工作法为抓手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,用“通情达理”架起干群连心桥,就能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之路。
上一篇:大通镇老干部支部组织开展重阳节主题党日活动[ 11-06 ] 下一篇:以赛促融 共建和美乡村[ 11-06 ]
主办单位:中共天长市委组织部 承办:天长市党员教育中心 皖ICP备0700665号 联系电话:0550-7770830 邮箱:tcxfw2012@163.com
技术支持:安徽网狐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81020002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