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长先锋网>> 金集>> 工作动态>>正文内容

金集镇:微协商疏通农田"毛细血管" 绘就乡村振兴"水画卷"

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13日  来源:金集镇 孙玉强

民生痛点变协商焦点。金集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刘长荣在芦柴村走访时,偶遇后庄组村民王德发带领十余人冒雨清理淤塞渠道。红卫渠因年久失修,渠底杂草丛生,23处渗漏点、15处坍塌段导致“水过三巡田未润”,每年六成抗旱经费消耗在临时修补上。“守着水渠用不上水”的难题,被迅速纳入镇政协“微协商”重点议题。

田间地头开出治理良方。镇政协联络组联合水利部门启动“渠系诊疗”行动,通过3天实地勘察建立“病历档案”;在后庄组召开“板凳协商会”,与7个村民组代表围坐恳谈,吸纳“预制闸门管控”“生态护坡防坍塌”等10条建议。结合“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”政策,最终敲定总投资3000米的红卫渠硬化工程方案,并创新引入5名村民担任“协商观察员”,全程参与工程监督。

智慧治水润泽万亩良田。经过2个月攻坚,采用预制块筑坡技术的硬化渠道全线贯通。渠道过水效率提升3倍,灌溉用水损耗率从35%降至8%,项目区亩均灌溉成本直降55元,年节水达22万立方米。“现在打开闸门就能精准配水,每年省下不少抗旱费!”村民王德发的感慨道出群众心声。

协商民主激活乡村治理。金集镇党委书记总结,此次治理探索出“群众点题—联合诊断—民主协商—全程监督”四步工作法,曾经的“补丁渠”蝶变为“丰收渠”,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“最后一米”难题,更架起党群连心桥,让“有事好商量”的协商理念深植乡村沃土。

清流映照振兴新图景。汩汩清流润沃野,条条水脉连民心。这场“带着泥土气息"的微协商,不仅疏通了农田灌溉的”最后一米,更架起了党群连心的“协商桥梁”。实践证明,把协商桌搬到田间地头,让群众成为“出题人”“阅卷人”,就能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。如今的红卫渠,既是滋润万亩良田的“丰收渠”,更是流淌着民主协商智慧的“幸福渠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“水动能”。


上一篇:金集镇开展“思政课堂润童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”清明节主题活动[ 04-08 ] 下一篇:没有了!

主办单位:中共天长市委组织部 承办:天长市党员教育中心 皖ICP备0700665号 联系电话:0550-7770830 邮箱:tcxfw2012@163.com

技术支持:安徽网狐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8102000224号